北極星電力網獲悉:今日湖北省下發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詳情如下:
本綱要根據《中共湖北省委關于制定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編制,主要闡明全省“十三五”發展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是未來五年湖北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行動綱領,是政府履行職責的重要依據。
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十三五”時期是湖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必須順應新形勢、新要求,積極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準確把握湖北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推動全省發展邁上新臺階,加快建設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中部地區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節“十二五”發展成就
“十二五”時期是湖北發展極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環境和經濟下行壓力,省委省政府團結帶領全省人民,緊緊圍繞“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總目標,堅定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不動搖,堅持競進提質、效速兼取不松勁,遵循“綠色決定生死、市場決定取舍、民生決定目的”三維綱要,深入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全面推進富強、創新、法治、文明、幸福湖北建設,全省經濟社會持續健康較快發展,始終保持高于全國、中部靠前的良好發展態勢,圓滿完成“十二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
經濟總量跨越提升。全省生產總值達到2.96萬億元,由“十一五”末的全國第11位上升到第8位。人均生產總值突破8000美元。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005億元,提前兩年完成翻一番目標。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5年達到2.9萬億元,五年累計完成10萬億元。工業總產值突破4萬億元,支柱產業不斷發展壯大,千億元產業由7個增加到17個。服務業增加值達到1.27萬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提高5.2個百分點。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糧食產量實現“十二連增”,2015年達到540億斤,創歷史高水平。
發展質效不斷提高。經濟結構調整深入推進,三次產業結構由2010年的13.5∶48.6∶37.9調整為2015年的11.2∶45.7∶43.1。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提速提質,六大高耗能行業增加值比重明顯下降。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超過5000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7%,較“十一五”末提高6.2個百分點。民營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48%提高到54.9%,全省市場主體總戶數達到412.78萬戶,居中部、全國第五。
區域發展更加協調。“兩圈兩帶”、“一主兩副”等戰略穩步推進。國家長江經濟帶戰略啟動實施,長江中游城市群、大別山革命老區、洞庭湖生態經濟區、龍鳳經濟協作示范區等跨省合作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6.9%,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經濟總量過千億元的地級市由“十一五”末的3個增加到10個,武漢經濟總量突破萬億元,襄陽、宜昌均超過3000億元。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新農村建設扎實推進,縣域經濟蓬勃發展,“四大片區”扶貧攻堅力度加大,區域協調互動、多極帶動、多點支撐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
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突飛猛進,全省綜合交通固定資產投資(不含管道、郵政、城市交通)五年累計達到5138億元,是“十一五”時期的1.6倍。全省鐵路運營里程達到4060公里,高速公路里程6200公里,高等級航道里程1738公里。漢宜、石武高鐵和武咸、武岡、武黃三條城際鐵路建成營運,武十高鐵、蒙華鐵路全面開工。武漢新港成為長江中游億噸大港,天河機場三期工程啟動建設,神農架、武當山機場相繼建成。武漢軌道交通建成4條、在建12條,投入運營里程達到125公里。舉全省之力完成南水北調中線工程18.2萬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江漢運河、興隆水利樞紐等大型水利工程建成運行,鄂北地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啟動,荊江大堤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實施,灌區及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穩步推進。光纖寬帶網絡建設全面提速,寬帶網絡出口達到7000G,寬帶互聯網用戶達到3244萬戶、比2010年增加70.7%。全省發電裝機達到6411萬千瓦,電網建設、改造五年累計投入約590億元。油氣管道新增1500公里,總長度達到6740公里。
民生福祉日益增進。財政對民生的投入大幅增加,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75%左右。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到27051元和11844元,年均增長11%和13%。五年累計新增就業突破4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3.5%以內。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合并,連續11次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教育事業優先發展,義務教育初步實現縣域基本均衡,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6.5%。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鞏固完善,實現省內醫療保險異地就醫聯網即時結算。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城鄉居民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一大批富民惠民工程扎實推進,五年累計建成保障性住房(含棚戶區改造)193萬套,農村飲水安全集中供水率達到80%,建制村基本實現客車通達。
生態文明加速發展。大力推進美麗湖北建設,啟動實施主體功能區、生態省建設等重大規劃,十堰(含神農架)、宜昌成為國家首批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咸寧市、鄖陽區、石首市、京山縣、羅田縣成為國家首批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節能減排成效顯著,扎實開展“萬家企業”節能低碳行動,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和“五小”企業關停目標任務,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累計降低22%左右。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加快,共創建6大類19個國家循環經濟示范試點。生態環境總體改善,環境安全得到保障。提前完成國家下達的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總量減少的任務。積極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交易量穩居全國首位。長江、漢江、清江、三峽庫區、丹江口庫區、梁子湖、洪湖等重點流域保護和治理力度加大,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萬平方公里。大氣污染防治全面推進,提前一年按新標準監測并發布全省空氣質量。造林綠化成效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41.2%。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城市(含縣城)污水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分別達到86%和90%。
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一大批重大改革事項取得突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深入推進,累計取消、下放和調整省級行政審批事項268項。全省投資項目聯合審批平臺建成運行,武漢城市圈全國“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農村綜合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商事制度改革不斷深入。國企、金融、財政、價格等領域改革步伐加快。東湖高新區、襄陽高新區、宜昌高新區率先開展負面清單管理模式試點。在全國率先推出“科技十條”,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積極融入“一帶一路”戰略,開放型經濟水平進一步提升,對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勞務居全國前列、中部領先,企業對外直接投資快速增長。新增武漢東湖綜合保稅區和黃石棋盤洲、宜昌三峽保稅物流中心(B型)。武漢開通至東盟四國集裝箱試驗航線、至日韓集裝箱快班和“漢新歐”國際貨運班列,天河機場開通國際航線37條。武漢在中部率先實行外國人72小時過境免簽。全省出口總額、實際使用外資分別達到292.2億美元和89.5億美元,均比“十一五”末翻番,來鄂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由“十一五”末的87家增加到241家。全省開發區達到14家。
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平安湖北和法治湖北建設深入推進,社會保持和諧穩定。政府、社會、居民“三位一體”的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武漢百步亭社區管理、宜昌網格化管理成為全國先進典型。應急管理、安全生產、食品藥品安全監管能力不斷提升,綜合減災救災能力增強。醫患糾紛、交通事故、勞動爭議等重點領域的第三方調解組織初步建立,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實現“三調對接”。積極培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全省文藝精品創作生產、重大文化活動精彩紛呈。宜昌、武漢先后成為全國文明城市。